2023年2月,土耳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。灾后,中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,捐赠了多达11吨急需物资,并送上了最真诚的祝福与关怀。令人没想到的是,土耳其方面却表现出冷漠,甚至直接表示中国的援助毫无诚意,“竟然送来了旧的东西”。这种回应让人大跌眼镜。
相比之下,其他国家的捐赠形式似乎更具象征意义。比如日本人送来一千只叠好的千纸鹤,韩国则赠送了避孕套。而中国的援助则更务实,捐赠了帐篷等急需物资,真正体现了帮助之心。然而,尽管如此,依然遭到土耳其的质疑与指责,这显然反映了土耳其对于中国的复杂态度。
更为复杂的是,土耳其曾在多个方面对中国设下“绊子”。例如,在中国支持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土耳其支持加入了所谓的“联合国军”,还在多个场合支持中国的分裂势力。甚至在中国购买的“瓦良格号”航母途中,途经博斯普鲁斯海峡时,土耳其居然提出了“10亿美元”的过路费要求!
展开剩余79%2000年6月14日,“瓦良格号”从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起航,准备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,途径地中海、红海、亚丁湾、印度洋,最终抵达中国大连。然而,计划的第一步就遭遇了土耳其的阻碍。土耳其以所谓的“技术问题”为由,要求阻止“瓦良格号”通过海峡。土耳其声称,“瓦良格号”由于体积过大,存在损坏水运设施和影响其他船只通行的风险。
从表面上看,这些理由似乎有一定道理。毕竟,“瓦良格号”长304米,宽70.5米,且由于缺乏动力,拖曳的长度甚至达到550米。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通航环境也确实复杂,不仅水流方向错综复杂,中间还有急转弯的地形,过往的船只难免存在搁浅和碰撞的风险。然而,与“瓦良格号”相类似的“库兹涅佐夫”号航母曾顺利通过该海峡,既然“瓦良格号”与它体量相近,为什么不能通行呢?
更令人愤慨的是,土耳其向中国索要“10亿美元的过路费”,这显然不是出于安全考量,而是赤裸裸的敲诈勒索。值得注意的是,2000年土耳其的GDP仅为2700多亿美元,10亿美元的过路费几乎占据了土耳其国家经济总量的一个重要比例。
面对土耳其的强硬态度,中国政府极为重视此事,及时派遣了高级别使节与土耳其展开沟通。然而,土耳其不断拖延,甚至要求中国支付所谓的“风险保证金”,并附加了一系列苛刻条件,包括投资建设、每年输送200万游客到土耳其,甚至要求中国向其出售先进的军事装备。原本应该简单明了的谈判,硬生生地拖了16个月,这一漫长的等待让人不禁怀疑是否存在第三方势力在背后操纵。
当时,西方国家大肆渲染“对中国航母的威胁论”,某些国家甚至故意制造了“银河号事件”,煽动台湾分裂势力的活动,并策划了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的大使馆。因此,土耳其可能是在某个“第三方”的影响下采取了强硬立场。但同时,土耳其自身也存在着外交上的贪婪与自私。从历史来看,土耳其的前身——奥斯曼帝国曾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,长期垄断东西方的贸易路线,对往来商人收取巨额关税。为了躲避这种剥削,西方商人开始开辟新航路,逐步绕过了奥斯曼帝国的控制,导致帝国的财政收入大幅下降,最终陷入衰退。
因此,土耳其在“收取过路费”的问题上,似乎延续了其历史上的“过路税”传统。然而,这样的不合理行为最终会削弱其国际声誉,损害其作为大国的形象,长远来看,还可能对自身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。
在这次事件中,中国方面对土耳其的合理要求表示理解,并积极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安全保障和通行规则。然而,对于土耳其的“10亿美元过路费”要求,中国一概拒绝,并且在外交上进行了充分的耐心斡旋。中国特地成立了专门的协调小组常驻伊斯坦布尔,强调“瓦良格号”并非军舰,而是无动力民用船只,符合《蒙特勒公约》的通行条件。
然而,土耳其方面依旧以“敲诈”的态度拒不妥协,甚至在国际航运组织调解下依然没有改变其立场。中国方面始终坚持:“如果让步一次,未来将会有无数次类似的要求。”中国对此毫不妥协,坚决捍卫国家尊严与利益。
最终,在2001年,经过希腊国家担保和俄罗斯的协调,土耳其终于同意放行“瓦良格号”。16个月的艰苦谈判和502天的等待,终于迎来了一个不花钱的结果。
土耳其反复无常的做法也让网络上出现了“狗中哈士奇,国中土耳其”的调侃。但是,国与国之间的互动,终究是基于利益的交换。中国提出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得到了土耳其政府的积极响应,再也没有了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。
最近,土耳其经济学家公开表示:“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,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还能实现5%的增速,这对全球经济来说是个好消息。”对于过去的“10亿美元过路费”事件,作为大国风范的中国或许可以暂时不提,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遗忘这一段历史。土耳其虽然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,但同样需要证明自己真诚的态度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宏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